台北肉圓推薦-便宜又好吃-台灣經典小吃

相傳肉圓是在北斗地區的寺廟擔任文筆生的范萬居先生所創。當時台灣發生了戊戌大水災,北斗地區也發生水災,范萬居是在廟裡面當文筆生,專替神明翻譯,神明降駕指示,將地瓜曬乾,磨成粉後揉成團狀,加上高麗菜,並未包肉,再做成粿仔的形狀煮熟給災民食用賑災,是北斗肉圓的雛形。第二代范媽意把肉加進去粿仔裡,台北肉圓推薦用手把粿仔從碗挖出來、捏成形,於是肉圓上可以清楚看到手指的痕跡,手指頭的形狀也就成了北斗肉圓的特色。傳到了第3代范龍生,用地瓜粉跟在來米漿做皮,把高麗菜改成竹筍,包上赤肉做餡,奠定了北斗肉圓最後的範本。鼎盛時期,北斗有20多家肉圓店,幾乎都是師出自范家。[1]。北斗肉圓後來又流傳到台灣各地,也產生了各地不同用料與做法的特色肉圓。

taiwanese-cuisine-1059492__340.jpg

肉圓是台灣小吃文化中缺少不了的一環美食,同樣源自於日據時代,在那個比較勤儉艱苦的年代,台北肉圓推薦其實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的零食點心可以吃,民生物資缺乏的狀況下,蕃薯類的製品就變成各種解饞的點心。而肉圓的外皮就是用蕃薯粉製成,用蒸或煮的方式去製作,而低溫油炸的方式,是讓外皮更有紮實口感。對於終日勞動的人來說吃起來也能更有飽足感,演變至今...就在各地成了各據一方的特色小吃!

minced-meat-74241__340.jpg
 

最有名的是發源地彰化
肉圓,其餘的有新竹肉圓、臺中肉圓、南投(水里、埔里)肉圓、臺南肉圓、高雄肉圓、屏東肉圓、紅糟肉圓等等,台北肉圓推薦實物的大小與使用材料都有頗多差異,但是調理方式多為以油加溫(並非炸)或蒸,亦或兩者並用,食用時會同時淋上甜與鹹兩種醬汁和少許蒜泥、芫荽,是臺灣的庶民小吃。
肉圓的名稱在臺灣也有地區差異,如有的地方把肉圓叫做「肉丸」。在鹿港,肉圓則是稱為「肉回」,常以臺語發音,回字唸音國台語相同,這是由於肉圓的組成是由肉圓皮包著裡面的肉塊,形狀很像「回」這個字;此外,肉圓起鍋時,調理者會用叉子把肉圓上的油撥回油鍋,因此得名。
肉圓這項特色小吃也進入了便利商店中,推出以臺灣各地名產為主題的小吃,因為種種的商業經營因素,推出的是臺中肉圓。發源地彰化縣於2007年舉辦「2007彰化肉圓節」,免費提供遊客肉圓,11月18日為總決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