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溪作為一個河運的貨物集散地而繁榮發展。當時,大漢溪上遊的復興鄉 為這裡的木器產業提供豐富多樣的珍貴木材,並由於都市及地方濃厚宗教需求,當地所生產的木器逐漸以神桌等宗教木器為主。之後,大溪當地隨著交通發展與石門水庫 的建造而褪去昔日風華。直到慈湖的蔣公陵寢開放謁陵後,每年有來自全臺各地的人潮經過大溪鎮,使得大溪的豆乾逐漸成為家喻戶曉的地方名產。現今,大溪住宿在外地人的印象中,幾乎與豆乾和神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然而,曾經有著鮮明的地方人文與特產的大溪鎮,卻在發展地方觀光產業、促進地方繁榮的光鮮名義之下,不斷的褪色。大溪舊稱「大姑陷」,源自於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為「TAKOHAM」,泰雅族語為「大水」之意乾隆年間漳州漢人移民大溪月眉開墾,因「陷」字不吉祥,將「大姑陷」改稱「大姑崁」,同治五年(西元1866),李騰芳獲中科舉,庄民為彰顯月眉當地「科」舉功名,改名「大科崁」。清光緒年間劉銘傳巡撫在此設立撫墾總局,推廣樟腦產業。日治時代西元1920年日本人又將「大嵙崁」改稱為「大溪」,沿用至今。
這次的計畫是打算從大溪旅社大溪橋這邊到達老街,因此將車子停在"橋頭停車場";大溪橋是橫跨在大漢溪上,聽說,以前這條橋是能夠人車通行的,一直是大溪鎮對外聯絡的唯一橋樑,與當地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密切的感情聯繫,它不僅是大溪鎮民交通運輸的重要橋樑,也是大溪鎮溪東、溪西二個行政區住民往必經之地;後來大溪觀光產業日漸發達,湧入的觀光人潮越來越多,再加上橋已年久失修,因此大溪鎮公所投入的大筆金額重修此橋,從此禁止車輛通行,而成為了大溪鎮相當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
在假日的大溪和平老街上,觀光的人潮與攤販把小小的巷弄擠得水泄不通,許多來自外地的觀光客從四面八方進入,然後又從這條古老街道向外四處散去。桃園旅社在和平老街裡,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店以及四處常見的攤販;而在和平老街外,附近的街道亦有許多零星分佈的小販及店家。對許多觀光客來說,在附近的古道或慈湖遊憩之後,和平老街的是一個可以吃吃喝喝來放鬆休息的好地方。然而,和平老街的觀光榮景卻使當地民眾的生活品質蒙上一層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