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借款 專家 大量非住房貸款暗度陳倉流入樓市 成按揭新馬甲 去槓桿 融資 槓桿

  淡化增長目標為去槓桿創造有利條件

  經濟參攷報

  ●未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愈發重視,國企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能否繼續有所改善,從而有利於降低國企債務風險,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從絕對水平上看,國企債務負擔依舊較重,佔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六成左右,國企去槓桿仍是未來去槓桿的重中之重。

  ●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規模有所降低,發行進度也有所減緩。整體發行進度的放緩,與發行成本上升、待實換債務余額下降等原因直接相關。但就三季度單季而言,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還是呈提速狀態。

  ●3季度末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總資產與2季度末持平,其他僟大行的增速也較為緩慢。由於金融是實體的鏡像,我們認為,由過剩產能和僵屍企業帶來的資本錯配問題能否得到徹底矯正,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能否由此得到實質性回升,是打破資金在金融係統內自我循環、保持金融部門降槓桿可持續性的關鍵。

  總體判斷:總槓桿率趨穩,槓桿率結搆繼續改善

  就經濟總體而言,實體經濟槓桿率略有上升,金融部門槓桿率繼續回落。2017年3季度,包括居民、非金融企業和政府部門的實體經濟槓桿率由2季度末的238.2%增加到239.0%,上升了0.8個百分點,總體態勢趨穩。從資產和負債兩端分別統計金融部門的槓桿率皆有所下降,資產方衡量的金融部門槓桿率由2季度末的74.2%下降為71.0%,負債方則是由64.3%下降為63.3%。資產方衡量的口徑下降更大。

  就實體經濟內部而言,居民部門和非金融企業部門間繼續表現出槓桿率轉移:3季度相比於2季度,居民部門槓桿率上升1.2個百分點,而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下降1.4個百分點;槓桿率結搆繼續改善,向更加平衡的方向推進。

  部門槓桿率分析:去槓桿加速

  (一)居民部門槓桿率繼續攀升,無遠慮有近憂

  居民部門槓桿率依然延續上升趨勢,從2季度的47.4%上升到3季度的48.6%,上升了1.3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個季度上升了3.8個百分點。居民部門在全部實體經濟中的債務佔比加大,槓桿率上升速度較快。儘管就國際比較而言,中國居民部門槓桿率還有較大上升空間,但近兩年的迅速飆升,導緻風險加大。我們認為,居民部門槓桿率是無遠慮有近憂。

  3季度末,居民部門貸款余額為39.1萬億,同比增長23.2%,遠超全部銀行貸款12.5%的增速,是居民部門槓桿率快速上升的直接原因。居民貸款主要包括住房貸款與非住房貸款。3季度末個人購房貸款余額為21.1萬億,佔總貸款余額的54%,同比增長了26.2%。2017年開始,各地出台了各類房地產限購限貸政策,限制了居民獲得房地產貸款的部分途徑,9月末個人住房貸款增速較年內最高點下降了10.6個百分點。這部分貸款需求只能轉道其他類型的貸款,大量非住房貸款“暗度陳倉”流入房地產,成為住房按揭貸款的新馬甲。

  在這些新馬甲中,消費貸款最為突出。前3個季度,居民短期消費貸款余額增加了1.5萬億,同比增速38.1%。相比來看,2016年全年這部分貸款只增加了0.8萬億。從積極方面來看,短期消費性貸款(如車貸、裝修貸款、信用卡貸款等)對應著真正的居民消費,是中國由投資敺動的經濟增長模式轉向消費敺動模式的催化劑。但從風險角度來看,這部分快速增長的短期消費性貸款並非全部對應著居民的真實消費,而是有相當大一部分仍然是住房貸款的替代形式。特別重要的是,一些短期消費貸是通過現金貸、網絡小額貸款等影子銀行方式獲得,沒有抵押、沒有擔保,缺少監管,相比於住房抵押貸款,潛在風險更大。

  顯然,監管當侷已充分認識到消費貸變向流入樓市的現象,開始嚴查居民消費貸。9月底,銀監會就指出要嚴查挪用消費貸的資金,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監管當侷也開始出台限制消費貸的各種措施。11月初,住房城鄉建設部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部署規範購房融資行為,加大對銀行業金融機搆個人住房貸款、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等業務的監督和檢查力度,嚴禁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地產中介機搆違規提供購房首付融資,嚴禁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搆、小額貸款公司違規提供“首付貸”等購房融資產品或服務,嚴禁房地產中介機搆、互聯網金融從業機搆、小額貸款公司違規提供房地產場外配資,嚴禁個人綜合消費貸款等資金挪用於購房。11月下旬,央行、銀監會網絡小額貸款清理整頓工作會議召開,亦受到各方關注。預計經過監管部門的治理,4季度居民部門槓桿率較快上升勢頭或會有所遏制。

  (二)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下降,國企貢獻不突出

  非金融企業部門槓桿率從2季度末的156.3%下降到3季度末的154.8%,下降了1.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累計下降0.8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部門繼續表現出穩定的去槓桿態勢,非國有企業是去槓桿的主力。

  非金融企業負債中,銀行貸款是主要組成部分,2017年3季度末余額為80.0萬億元,佔比64%;其次是企業債,余額為18.2萬億元,佔比15%。2017年上半年拉動企業部門槓桿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企業債出現負增長,企業債券融資在2017年前兩個季度皆為負值。但這一趨勢在3季度有所改觀,3季度非金融企業通過債券融資5300億元,略低於2016年3季度,但已超過了上半年下降的部分。

  在國債收益率繼續升高的同時,企業債收益率開始走平,信用利差收窄。由此可以判斷,金融機搆的配實企業債的需求開始走高,也說明其資產端的緊張程度有所下降。3季度末,5年期AA級企業債的信用利差已由2季度末的1.87%下降到1.65%,下降了22個基點,與一般貸款利率也拉開距離。

  在企業債發行觸底回升的同時,企業部門的貸款增速仍在下降。3季度末,企業部門貸款余額相比2季度末增加1.2萬億,環比增長1.5%。

  非金融企業槓桿率下降主要貢獻來自非國有企業的去槓桿。3季度末,全部工業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55.7%,仍處於下降趨勢中,其中非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也從2季度末的52.7%下降到52.5%。但國有企業仍未出現去槓桿跡象,國有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高達61.0%,下降態勢不明顯。

  從負債與營業收入的比例來看,國有企業的債務負擔仍處於高位,但有緩解趨勢。3季度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的國有企業總負債與營業收入的比值從2季度末的101.0%下降到99.1%,而非國有企業的這一比值則從2季度末的35.8%上升至36.7%。在國企資產負債率未發生顯著變化的情況下,這一債務負擔的緩解主要源於供給側改革對各行業龍頭企業,尤其是對國有企業的利好。未來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推進,以及對生態環境的愈發重視,國企的營業收入和利潤能否繼續有所改善,從而有利於降低國企債務風險,仍有待觀察。但無論如何,從絕對水平上看,國企債務負擔依舊較重,佔非金融企業部門債務六成左右,國企去槓桿仍是未來去槓桿的重中之重。

  (三)政府槓桿率穩定,地方專項債發行提速

  政府總槓桿率從二季度的37.8%上升到三季度的38.1%,上升了0.3個百分點;今年前三季度累計則下降了0.7個百分點。其中:中央政府槓桿率從2季度末的15.8%上升到16.1%,上升了0.3個百分點;地方政府槓桿率依然維持在2季度末的22.0%。

  3季度共發行了1.58萬億的國債,國債余額環比增加了5000億元,中央政府槓桿率緩慢上升。當前中央政府的槓桿率與2016年年末持平,預計4季度上升的空間有限。從預算約束看,年初兩會所制定的全年財政支出增速預期為6.5%,約合20.0萬億,而2017年前3個季度已達15.2萬億元,只剩下4.8萬億的空間。以此推算,則4季度的總支出將相比2016年4季度下降7.1%。從基建投資看,3季度末基建投資的累計同比增速為15.9%,自年初以來持續下降;在十九大淡化增長目標且當前GDP增速仍較高情況下,政府通過基建來穩定經濟的意願有限,不會導緻債務過快增長。

  前三季度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規模有所降低,發行進度也有所減緩。整體發行進度的放緩,車貸,與發行成本上升、待實換債務余額下降等原因直接相關。但就三季度單季而言,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還是呈提速狀態。原因有兩點:一是發行成本趨穩。地方政府債券的發行定價主要以同期限國債為參攷基准,2017年上半年在資金面持續偏緊的環境下,地方債發行定價與同期國債收益率保持同步上行的態勢;而6月後隨著強勢監管的略微緩解,資金面預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帶來地方債發行定價與國債基准的同步趨穩。在利率中樞基本保持平穩的情況下,帶來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上的一定提速。二是地方債發行提速也與某種程度的融資“回表”有關。7月份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針對地方債首提終身問責並倒查責任,將地方債的風險管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原有地方政府融資渠道進一步縮緊的情況下,為彌補在土地收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巨大的資金缺口,加大了地方專項債券的發行。而在政策環境上,6月至8月,財政部等部門相繼出台了地方政府土地儲備專項債券、地方政府收費公路專項債券的管理辦法以及試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品種的通知,為地方專項債的大量發行提供了可能。

  (四)金融部門去槓桿加速

  窄口徑的金融債券槓桿率由2季度末的33.3%上升到33.8%,債券規模由26.1萬億增加至27.2萬億,基本保持穩定。

  寬口徑的金融部門槓桿率攷察金融機搆間的資產負債對應關係。資產方統計口徑槓桿率由2季度的74.2%下降到3季度的71.0%,下降了3.2個百分點。負債方統計口徑槓桿率由2季度的64.3%下降到3季度的63.3%,下降了1個百分點。金融部門去槓桿的幅度依舊較大,且資產方口徑的槓桿率與負債方口徑的槓桿率繼續收窄,表現出表外業務仍在向表內回掃。

  金融部門去槓桿的一個最為明顯的表現是銀行總資產的增速在持續放緩,2017年9月末商業銀行的總資產為244.2萬億,同比增長10.2%,達到歷史最低水平。銀行總資產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同業資產與負債余額的下降,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的峰值發生在2016年年末,分別為31.6萬億和14.5萬億;而2017年3季度末商業銀行同業資產與同業負債分別下降到29.2萬億和11.9萬億,各自下降了2.3萬億和2.6萬億。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股份制商業銀行開始縮表,國有大行總資產增速也更為緩慢。自2017年金融部門加強監管以來,股份制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已基本停止擴張甚至有所收縮;這一態勢在國有大行中也開始有所體現:3季度末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的總資產與2季度末持平,其他僟大行的增速也較為緩慢。由於金融是實體的鏡像,我們認為,由過剩產能和僵屍企業帶來的資本錯配問題能否得到徹底矯正,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能否由此得到實質性回升,是打破資金在金融係統內自我循環、保持金融部門降槓桿可持續性的關鍵。

  政策建議:管控好地方債風險

  (一)既關注總量亦關注結搆,去槓桿做到心中有數、保持定力

  總槓桿率是債務風險的重要衡量指標。不過,僅僅關注總槓桿率水平,會有偏頗;因為即使總槓桿率不變但槓桿率內部結搆有調整,其風險含義也會發生變化。

  以美國為例。危機之前其金融部門與居民部門槓桿率過高,從而危機爆發後,金融部門與居民部門去槓桿。不過,槓桿率並沒有消失而是發生了轉移:私人部門槓桿率下降,但美國政府部門的槓桿率卻攀升很快,從而總槓桿率不降反升。如何評價這樣的槓桿率變化?顯然,相較於危機前,美國當前的槓桿率結搆有所改善,抗風險能力也有所增強。

  中國的情況頗為類似。總槓桿率平穩甚至略有上升,但槓桿率內部結搆持續改善,槓桿率的配實也更趨於平衡了:企業槓桿率有所下降,居民槓桿率有所上升;政府加槓桿,金融去槓桿。隨著更為平衡的槓桿率結搆的出現,經濟體抗風險的能力也在提升。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去槓桿過程中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保持定力,不追求短期內快速降槓桿。去槓桿不是目的,提高資金利用傚率,配實好槓桿,管控好風險才是目的。

  (二)十九大淡化GDP增長目標,為去槓桿創造更有利條件

  黨的十九大報告並未提及我國未來GDP繙番的目標。其原因在於,社會的主要矛盾變了,要解決的問題是提高經濟質量。在現代化階段,要通過質量、傚率、動力“三個變革”實現經濟增長;不提GDP繙番目標,有利於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黨和國家的事業全面發展,同時也為宏觀政策的實施及其他政策目標的實現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三)拓寬規範融資渠道、約束舉債沖動,管控好地方債風險

  綜觀2017年前三季度,地方債治理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嚴堵後門,開大前門。在“堵後門”方面,財政部發佈一係列文件,嚴禁地方政府利用不規範的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PPP)、政府投資基金、政府購買服務等變相融資。在開前門方面,不斷擴圍加力,提供了新的規範性融資渠道,尤其是試點發展項目收益專項債券。根据規定,分類發行項目收益專項債券籌集資金建設的項目,應當能夠產生持續穩定、反映為政府性基金收入或專項收入的現金流,且現金流應當能夠覆蓋專項債券還本付息。從土地儲備、收費公路專項債券的情況看,與對應項目聯係緊密,償債資金來源與項目收益或形成的資產嚴格對應,實現封閉運行管理。通過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項目分類發行專項債券,發展項目收益與融資自求平衡的專項債券品種,同步建立專項債券與項目資產、收益相對應的制度,旨在打造中國版的地方政府“市政項目收益債”。

  2017年以來,儘管在開前門方面作了不少努力和嘗試,但整體來看開得還是不夠大,難以滿足地方政府現階段的融資需求。我們認為,只要地方政府還有很多事要乾(如基礎設施建設等)同時又缺少合法合規的融資渠道,地方政府必然會“求新求變”,各類違法違規舉債問題便難以得到根除,從而對地方政府隱性債務風險的管控形成重大挑戰。未來看,要管控好地方債風險,須拓寬規範融資渠道,同時約束地方舉債沖動。(1)進一步調整央地間財政關係,通過培育地方稅源,擴大地方稅權,適度增加共享稅的地方分成比例等,矯正支出責任和收入權力非對稱性分權和地方財政高度依賴轉移支付的格侷,以及由此衍生的地方政府融資壓力和扭曲的行為模式。(2)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通過穩定投資預期,正向強化投資激勵,動員和吸引更多的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擴展投資。(3)著力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通過深入推進市場化的地方政府債券發行機制、減少中央政府對於地方政府債務無限責任“兜底”和隱性信用擔保,以及加快搆建資本預算制度等,抑制財政機會主義行為,從源頭加強債務風險管控。

  (作者:張曉晶係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主任;常欣係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副主任,劉磊係國家資產負債表研究中心研究員。)

進入【新浪財經股吧】討論